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看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

期次:第102期       查看:305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站在时间的岸边,当我们重新回望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不禁会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内在力量让中国在时代的洪流和发展的浪潮中保持着如此坚定和稳健的步伐?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信念让中国在面对外来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冲击时始终保持着一份谦逊和清醒、包容和自信?是一种什么样的民族心态让中国能够真正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以及建设和谐世界的最重要推动力?当我在自己的血液中、在自己的灵魂中寻找答案时,我仿佛感到了一种传承了几千年、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生命的文化基因,是它构建了中国人最深层的精神框架,是它给予了一个民族最高的智慧指引。它,就是 《论语》。忠恕之道这是孔子的学生对这位圣哲之道的凝练概括,所谓 “恕”,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德,而 “忠”则是 “恕”的积极一面,即 “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这也是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个基本的立足点,从根本上就决定了在面临一些重大问题时我们所秉持的原则。坚守忠恕之道的中国,对待改革开放不是以自身的强大去争夺世界的霸权,也不是以自身的意识形态、发展模式以及价值观念去改造别人。恰恰相反,中国是以自身的开放与发展去推动整个世界的和谐、平等与共同繁荣。正是这种充分彰显中国传统仁义道德的出发点,让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拥有了一种超越的心态,而不至于陷于一种恶性竞争与扩张的泥潭,同时也以真诚友好的形象奠定了中国真正成长为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世界性大国的坚定基石。
  学而第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种圣人的谦逊与好学,千百年来令无数中国人景仰。而中国,作为在近代没落的文明古国,更深深地明白,我们要向这个世界学习。于是,我们艰难却又坚定地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以初学者的身份和态度进入了世界的大课堂。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外来信息,我们却始终保持着清醒与谨慎, “善与不善”,我们要靠自己的头脑去分析; “从与不从”,我们既要把握 “君子之于天下,无适无莫”的灵活性,也要有自己立国立身的原则,不忘 “义与之比”的持守,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与利益。所谓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正是这种 “思齐”与 “内省”,让我们在对外开放的远航中真正成长为勇敢与智慧的舵手,朝向自己的目标前进。损益渐变孔子在回答 “十世可知”的问题时说,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损益之道,或许正是对中国社会改革的精炼性概括。中国人深深领会了孔子留下的这一政治哲学的大道理:天下的事只有渐变,没有突变,突变是要出问题的。纵观我国的改革三十年进程,有人曾形象地比喻,这是从 “在马背上划白道”到 “换成真斑马”的过程。这并不是一种讽刺,而是真正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稳健的渐变实现质变突破的中国式改革,这是深谙中华民族国民心态与发展历史的中国式改革。而今天,面对金融海啸对于世界的席卷,我们也更加清晰地看到,这种稳健的改革步伐所带来的巨大益处。
  北宋开国宰相赵普说过 “半部 《论语》治天下”,或许在今天,这句话的象征意义已经大于它的实际意义,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论语》并不是一种传统性的教条,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植入中华民族的生命中,一种文化血液深深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一言一行之中。中国的改革开放,也烙下了深深的民族烙印。在肯定这种传统文化思想对现代发展进程的积极引导作用的同时,我们更要与时俱进,对这种传统文化进行理性的批判与创新,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金融学院 游五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