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竞技体育应回归本质

期次:第329期    作者:张筱祎   查看:22

  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具有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个人发展的功能。竞技体育作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上述功能以外,其蕴含的社会价值同样值得我们探讨。
  从定义上来讲,竞技体育可以理解为一种参与者按照规则,最大限度发挥体力、心理方面的潜力,从而实现某种目标的体育活动,即参赛双方通过竞争获得最终的胜利。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竞争”正是竞技体育的核心所在。
  从社会角度看,高校竞技体育最大的亮点是能使学生在一个较为公平的竞争环境中,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在竞技体育中,参与者必须严格遵守规则,违反规则的任何行为都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学生的成功与失败充分取决于个人的体质与心理状态。在这种约束下,学生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并且深知只有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占据优势,才能拥有竞争的资本。在这种较为公平的环境下,学生有清晰的目标,受其他因素干扰较少,也更容易激发自己的潜能,从而提升整体素质,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更顽强的生命力。
  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之外,竞技体育还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提升学生在逆境中的适应能力,使学生获取更大的提升空间。从中国五十强企业人才招聘中我们发现,有竞赛经历的求职者能显示出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不利环境下拥有比普通求职者更坚韧的意志和更冷静的分析能力。这是因为参加竞技体育活动,学生需要接受的,除了身体潜能的开发,更有训练战略和场上技巧方面的考验。此外竞技体育比赛的胜负往往只在一念之间,这要求参与者对赛场上的情况进行全面考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冷静思考、细心分析的能力,增强激烈竞争状态下学生的抗打压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这些能力在日后进入社会,面对职场风云时将起到重要作用,学生的发展前途也自然随之扩展。
  然而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具有两面性,竞技体育的社会影响自然也应从批判的角度来探讨。发展体育运动的原始目的是增强国民体质,然而一旦与竞技挂钩,便可能会产生功利色彩。伦敦奥运会上中国队的几场消极比赛使国人脸上无光,唯金牌论逐渐成为竞技体育的追求。对于高校而言,发展竞技体育可能会导致学生及高校关注点更多偏向于竞赛所带来的荣誉名利等方向上来,越来越多的高校为培养出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不惜投资重金与人力,对运动员的待遇也过分特殊化,这并不符合竞技体育发展的初衷。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综合处处长黄金言表示:“发展青少年体育运动是为了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体育运动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习惯,让他们在快乐中运动。”高校发展竞技体育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应充分肯定其正面社会价值。同时,我们不可过分强调竞技所带来的利益,而使关注点偏离正轨。高校所应做的最重要的事,是在竞技体育中使学生提升身体素质,学会锻炼的方法,享受运动的乐趣,最终让体育运动成为一种习惯,让体育融入生活。
  (政府管理学院 张筱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