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合力 科学发展 全员推动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期次:第113期       查看:671








  (上接2版)2005年以来,学校累计共派出772个社会实践小分队,建立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200余个,支持经费25万元;其中39支团队荣获 “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42人荣获 “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学校连年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和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17支团队荣获北京市 “挑战杯”创业方案设计大赛奖项。2008年,学校创业教育基地被教育部、财政部评为 “2007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在奥运志愿者工作中,学校先后荣获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先进单位、志愿者培训示范基地、首都教育系统奥运工作先进单位、先进集体等市级以上集体奖励。
  七、助困与助强相结合,助学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随着经济贫困生比率的逐年增加,助学工作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
  在助学工作中,学校明确助困与助强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提出实现学生受助100%和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双重目标,建立了以国家资助为主体、学校补助为基础、社会奖助为补充的多元化资助体系。五年来,共有2285名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国家助学金,1177名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1905名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学校特困补助,10174人次参加勤工助学,183人获得减免学费;2007年国家新的资助政策调整后,学校先后有127名优秀本科生获得国家奖学金,333名优秀本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励金额268.1万元。学校积极开发校内外企业和社会人士资源,完善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的社会奖助体系,先后签订社会奖励和资助项目18项,筹集社会资助金额463.75万元,有1748人次学生从中受益。2007年起,学生资助工作实现了全覆盖,经济困难学生受助率达100%。
  在助困基础上,学校开展助强工作,教育和引导学生提升自我、树立自信、服务社会。组织成立自强社、勤工助学协会,为学生提供语言、计算机等工具类知识的学习机会,组织受助学生参加公益服务和义务劳动,倡导受助学生回馈社会。2008年,自强社被评为首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学生中涌现出了以会计学院黄长生、经济学院孙建华等为代表的感动中财、自强不息人物,2005级税务学院于小燕同学获 “2008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称号,还被推荐为 “首都十大道德模范”候选人等。
  八、创特色文化,树优良学风,育人环境进一步改善学校重视环境育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项目化管理机制和榜样教育吸引广大学生参与文化建设,开展自我教育。每年立项开展的学生文化艺术体育活动达两百余项,渗透在学生第二课堂学习、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批立足学生需求、由学生骨干参与、为广大学生喜爱的校园精品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亮点。其中以“学术文化节”、 “‘挑战杯’论文竞赛”
  等为代表的学术品牌活动、以 “五四文化节”、 “一二九艺术节”等为代表的文化品牌活动及以 “校园十大歌手”、 “中财杯篮球赛”等为代表的艺术体育品牌活动备受学生喜爱。五年来,共有1045人次在 “挑战杯”课外学术论文大赛中提交作品,其中3篇作品获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项,24篇作品获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项;有30%的本科生共开展科研创新项目498个;就在2009年6月,捷报传来,学校推荐参评第五届挑战杯大赛的十篇作品全部获奖,其中一篇获特等奖。
  学生兴趣爱好广泛,建立了涉及学生方方面面的兴趣类、公益类、学术类社团共96个,培育出了一批以瞭望社、星火社、保研会等为代表的引领思想、服务社会、拓展素质、培养能力,在北京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优秀社团,学校连续两次被评为 “首都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先进单位”。
  2005年,学校推出 “榜样中财”评选活动,鼓励学生自发寻找榜样,积极参与网上投票,最终评选出十名在学术科研、开拓创新、公益爱心等方面为学生所公认的榜样人物。评选活动在校内外引起很大的反响,被中国青基会等单位在全国高校中推广。2007年,针对学生中认为榜样数量少、高不可及的看法,学校以 “感悟身边平凡的力量”为主旨推出 “凡星中财”评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平凡人身上的闪光之处,最终评选出爱校之星、尊长之星、勤勉之星、创新之星等共一百名校园之星。2008年,学校榜样教育活动获 “北京市党建创新奖”。如今,校园里两百三十余名校园榜样和校园 “凡星”闪耀在学生中间,带动了更多的学生成为榜样。五年中学校共有百余支志愿服务小分队赴西部开展支教、支农活动;2006届信息学院李蔚林等12名毕业生被哈佛大学等美国著名大学录取;每年有近10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跨国课程学习、专业实习、科研竞赛,有代表性的如金融学院何京锴和纪若楠同学获第十二届 “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冠军,并代表国家参加在爱尔兰举办的世界英语辩论赛,杜竞强同学作为中国4名大学生代表之一参加“APEC未来之声”活动并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信息学院谷正虹同学、会计学院陈玥同学、保险学院李若瑾同学撰写的学术论文,分别入选2005年“圣加仑国际经济管理研讨论坛”、2006年中国会计学年会、2007年度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风险管理与保险年会,并成为首位在大会上进行主题演讲的本科学生;信息学院刘伟喆、赵行和薄艾等3名同学在2006年和2007年的第二届、第三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中获全国总决赛二、三等奖,季佳男等14名同学获优秀奖……在优良学风建设中,教职员工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广大教师、导师们的榜样作用不说,更是有部分教职员工、优秀学子主动要求参与学风宣传与建设工作;部分退休教授支持学校育人工作,主动要求加入校风学风督导组,深入课堂与学生开展督导督查;学院、研究院则结合单位特色培育出了一批如 “国学大讲堂”、 “英语风采秀”等精品学风建设项目;在 “优良学风班”、 “优良学风宿舍”、 “双优班集体”和 “三好学生”、 “优良学风先进个人”等评选活动中, “留住我,留住高标准”成为被广大学生传颂的经典竞选格言, “一个人的优秀不是真正的优秀”成为众多班集体成长、发展的座右铭。学生自主申报热情高、网评参与率广、展示宣传力度大,从而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学先进、创先进、争先进的热潮。2005年来,学校共奖励 “优良学风班”30个、 “优良学风宿舍”25个、“优良学风先进个人”80人次、 “优秀学生奖学金获得者”3749人次、 “社会奖学金获得者”54人次,奖金总额高达321万余元。
  九、拓宽渠道,创新形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出新步伐学校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研究生培养及日常管理的全过程,形成了以导师为重要力量、以学术科研为切入点、以实践为有效途径、教育与自我教育互为补充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德育课程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识学风等方面的育人作用;以学术活动为抓手,制定学术道德规范,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支持研究生会举办一年一度的研究生学术节和研究生论文大赛,2007年开始,创办 “首都高校研究生财经论坛”,吸引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生会共同参与,成为首都高校财经学子学术交流的品牌活动;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年,学校面向研究生设立助教、助研和助管岗位,三年来共设立助教岗位217个,助管岗位644个;为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学校积极开展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和北京市高校国内外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项目,两年来共有82名优秀研究生走出国门;2007年,学校与昌平区政府、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中关村科技园区合作建立了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立了地方与高校资源共享、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新的培养模式;建立博士研究生挂职锻炼机制,两年来共选派20名博士研究生到北京市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进一步完善了对博士生的多角度培养模式,为首都发现、培养和储备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平台。
  十、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人才培养工作为社会认可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提出了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高度融合、学生心理品质全面提升的素质教育建设目标。2006年4月,学校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三年来,学校设立文化素质教育选修学分、开设“百门”素质教育课程,出版 “百年系列”教材,举办 “中财大讲堂”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搭建国家、北京市和学校三级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建了国家美术馆等校外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基地等形式。2008年4月,学校制定《本科生多维能力拓展学分实施办法》,明确将素质教育学分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本着全面提升学生心理品质的理念,学校从完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保障体系、教育与宣传体系、咨询服务体系、危机干预工作体系四个方面入手加强建设。在两个校区分别设立团体辅导室与个体咨询室;引进心理学专业教师,心理素质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专职师生比从2005年的 1:3559上升为目前的 1:3000,符合教育部规定的配备标准;兼职咨询师也从2005年的4位增加至目前的8位,形成了督导专家、专兼职咨询师、辅导员与班主任、班级工作助理与班级心理委员的四级队伍工作体系。在2007级的新生报到日,学校首次为家长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家长们主动建立家长联系卡,与学校的沟通明显增多;学校面向新生开设公选课程,覆盖率达100%;坚持每年开展一次新生心理普查、四次定期和多次不定期的危机排查。五年中共开展各类大型心理素质宣传教育活动70余次,覆盖学生约二万余人次,形成了新生成长训练营、心理健康宣传月、心理茶室、心理情景剧等传统精品活动;学生主动求助意识明显增强,咨询人数从2005年的311人次上升到2008年的414人次,与此相适应,从2008年开始,学校咨询服务时间从2005年的每周21小时增加到每周30小时,成功对40余名危机学生进行干预。历年普查显示,我校学生普遍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大多数学生性格外向、热情,适应能力强,有较强的自信心,富有较好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005年,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与咨询中心荣获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和北京市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联合颁发的 “心理素质教育教学特色奖”,2009年初学校被评定为 “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示范基地”。
  在全国高校纷纷开设财经类专业、财经领域毕业生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学校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每两年召开一次人才培养研讨会,讨论我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不足,修订培养方案,改进就业课程教学方式,强化就业见习与实习,就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全过程覆盖。针对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学生就业难度加大的情况,学校发动一切力量吸引用人单位来学校召开校园招聘会,实行就业登记帮扶制度和学院师生一对一帮扶计划,就业率再次保持在五年来93.5%以上的平均水平。五年中学校共开设就业相关课程15门,举办4届模拟招聘大赛、建立大学生KAB创业基地、推行 “学长助推成才”计划、举办 “职业人讲座”等活动,先后与177家用人单位建立实习合作关系,50多家用人单位代表受聘为学校 “就业区域和行业联系人”,并参与到学校就业教育课程、活动、人才培养改革、科研合作等方方面面。2008年, “模拟招聘大赛”活动被评为 “北京高校科学就业观教育十大优秀品牌”。同年10月,学校荣获 “北京地区示范性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心”荣誉称号,成为第一批北京高校就业示范中心。
  五年来,我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好,广大学生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2008年金钥匙大学生思想状况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中有87.1%赞同 “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89.9%表示 “市场经济更需要互助精神”,89.2%认为 “奉献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他们视 “社会贡献力度和为他人带来幸福”为个人获得成功的第一标准;广大学生在抗击汶川特大地震、志愿服务北京奥运等重大事件中表现出的爱国爱校情怀、团结互助精神为全校教职员工高度认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协调发展,学校输送的人才为社会高度认可,据麦克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年发布的全国 “211”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显示,我校学生就业能力在全国名列第六 ,华北地区名列第三,毕业后半年平均月收入居全国第十。
  第二部分我校育人工作存在的不足与对策在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号文件精神的五年中,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一些很好的做法,为今后深入推进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的地方和一些薄弱环节:
  1、全员育人氛围已经形成,但育人力度需要强化,育人合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单位之间、教职员工之间在育人实践和成效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合力不够,包括评价、激励、监督、反馈在内的育人工作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理论性过强,案例教学少,互动程度不高的现象;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衔接不够等。
  3、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己经形成,但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坚持。现有的根据不同层次、年级、类型、时点设计的教育内容仍需要不断加以丰富,教育载体或教育阵地存在着真空地带,网络思想教育和生活园区思想教育亟需取得新的突破。
  4、素质教育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培养方案与模式,素质认证的导向性有待加强,认证与过程教育结合不够紧密,举办的教育活动还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5、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规范,德育工作研究不够深入,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覆盖的广度与深度不够等。
  6、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化培训、培养体系还停留在初级阶段;队伍自我成长意识、职业素养有待加强,工作精细化、个性化程度不够;与队伍发展相适应的政策落实力度有待加大。
  7、学生内在素质结构仍存在着不平衡的地方。从用人单位调研和金钥匙大学生思想状况调研报告可以看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能力很强,在工作中务实、上手快,但张力不够,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潜力还有待深入培养;综合运用教育资源和主动找导师寻求帮助的意识偏弱,生涯规划意识较为欠缺;部分学生仍存在着自信心不足、适应大学能力弱、人际关系处理不和谐、自我控制力不强等问题。
  在我们取得成绩、看到不足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大学生成长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情况。国内外形势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更加明显,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复杂;全球化的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引发的社会深层次矛盾可能波及大学校园;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尤其是财经类院校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更大;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重大变革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环顾校园,我们的工作对象也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学生数量持续增加,其构成、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不同家庭背景、民族文化、经济条件的学生冲突加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持续增加,因家庭、学习、生活、就业等原因产生的心理发展性问题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难度明显增加。这都为我们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难题。面对未来,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意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号文件精神,加强对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方法的研究,努力破解以下几个方面的难题:
  一、构建长效机制,进一步深化全员育人工作继续在广大教师中深入倡导践行教书育人理念,弘扬优良师德师风,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功效,鼓励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深化成长导师制、学业导师制、住楼辅导员等制度,加强制度的实效性研究;进一步挖掘校友资源,探索建立社会辅导员制度;在校园内倡导学生自我教育和互助式成长,探索朋辈辅导工作机制。加强对教学、管理、服务部门育人工作特点的研究,制定 《全员育人工作条例》,进一步修订、完善全员育人制度与考评体系,加强指标体系的针对性和导向性;完善考评办法,促进各单位深化全员育人理念、交流全员育人经验,在全校进一步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
  二、继续深化主渠道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出发,在抓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上下功夫,实现教学状况的明显改善。完善教学科研组织,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融入课程体系,开展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力争在教学基本功比赛和 “精彩一课”评审中取得新突破;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培养工作,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学历研修和业务研修、组织教师在国内外进行学习考察,确保每位教师国内考察实践不少于7天;经过几年的建设,力争有海外经历的教师达到三分之一,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学校平均水平 (51%);探索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完善形教视窗理论学习网络平台建设,把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与学生学习有机结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实效性。
  三、坚持 “三贴近”原则,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立足 “80后”、 “90后”,科学研究他们的思想特点和成长成才规律,做到既要读懂他们,又要选取易为他们接受的方式方法;要在 “分年级、分层次、分类型、分时点”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体系下,通过推行主题教育设计人制度,进一步丰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要努力拓宽教育空间、改进教育方法,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完善大学生成长发展辅导体系,实施分类指导与个性化教育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新校区启用为契机,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规划成立科技创新训练营、生活园区指导中心、健康服务中心、实习指导中心、文化艺术指导中心,进一步强化学校各中心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完善大学生成长发展辅导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素质拓展体系,探索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针对性、导向性。加强对学生各类群体的研究,制定分类型指导手册并开展相应的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教育。推行就业领航员计划,构建就业服务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可就业能力。
  五、以辅导员队伍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制定 《2011—2015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发展规划》,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内部贯通、相互衔接的机制,鼓励辅导员、学生教育管理教师承担相关理论课教学任务,专职思想政治教师担任成长导师等形成优势互补、互动支持的队伍格局;修订、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相关制度,拓展辅导员工作空间,推行辅导员博客,推进学生个性化深度辅导;设计实施专业化发展培养方案,创新专业化培养模式,努力突破队伍发展中存在的学历提升、职称评定、职务晋级等难题。
  六、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体制研究与实践工作进一步完善我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系统,探索研究生德育教育内容体系。以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与学术诚信教育为重点加强研究生思想教育,持续办好研究生导师培训学校,强化导师的育人责任;加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队伍的规范化与专业化;努力拓宽产学研联合培养项目的覆盖面;加强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发挥学生党支部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研究生会办好 “研究生学术节”,加大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方面的工作引导力度,不断加大研究生助教、助管、助研的建设力度,调动研究生参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和对本科生成长辅导工作的积极性;努力搭建研究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平台,加强自我教育意识的引导,努力实现研究生自育与他育的和谐统一。
  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号文件五周年为契机,学校召开了全员育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对五年来工作中的好做法、新探索、新成效进行了总结、提炼和展示,让我们欣喜的是,学校全员育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师生和谐关系进一步加强,育人合力正在快速提升;让我们骄傲的是,我们的学生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硕果累累。总结过去,谋划未来,我们需要全体教职员工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意识,深入研究我们的教育对象,真正以学生为本,解决他们成长中的所需、所急,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一定会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