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潭 寻 梅

期次:第351期       查看:52




  今年元宵,我终于得以在温暖的昆明与亲人共度。
  还没过年便开始谋划,可思来想去,终究没有选择多么精美的行程,只是盼望和家人到处走走。
  对元宵的记忆,似乎离不开传统的包汤圆和看晚会。春节到了尾声,家里人便开始忙了起来,确实难得腾点心思悠悠然猜个灯谜,更别说一同去游园。也许这就是我的灵感来源吧,难得元宵撞上周末,又想破破常规,爬山散步自然成为最佳选择。
  在众多赏花好去处中,以梅著称的黑龙潭确实别有一番韵味。且不说源头活水相通,一桥之隔却生清浊龙潭的奇观,就是普普通通如期而至的漫山花海,就令人流连沉醉不已了。梅花,不同于樱花之美艳、玉兰之孤高、海棠之轻柔、梨花之素净,却在纷繁中透出澄澈。不浓不淡,不疏不密,阳光下花瓣透亮,微风中清香正好。古往今来,梅就是文人骚客为之泼墨的佳人,既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冰清玉洁,又不失“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志气傲骨,其性情之立体,毫不简单。曲径通幽,不知何时便柳暗花明,只见藏于山间静静绽放的梅花,一丛丛,一树树,优雅不语。游人只觉踏香一路,竟已不在乎身处何地,梅在何方?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途径一处褪色的老牌坊,没有仔细回忆,便脱口惊叹“这石头不是我小时候爬过的吗”?引得爸爸呵呵一乐。是啊,岁岁年年,风景依旧,只是“旧人不见今日花”。在风景的相对的恒定之下,人们总会感叹年华岁月,也更懂得珍惜握在手中的光阴。
  这种夹杂着矛盾的感情,咀嚼着生命的境味,在相隔十余年近乎忘却的龙潭古寺中愈发浓烈。故地重游,真切地感受着景致会随视角变化而不同的哲思。记忆里,父母带着我到那时觉得非常遥远的黑龙潭游玩,有了他们的陪伴,我只顾着跑在前面、嬉笑玩耍,虽少了对周遭的关注与停留,却留下最纯净的一番桃源。而今陪伴者换做那曾经不谙世事的我,与父母并肩而行,一同游园,在已成枯树的唐梅前静静驻足,心中涌起波澜万千。面前唐代僧人手植的梅树看尽人间几百年风雨,终未能长生,只是屹立不倒的身躯依然为后人敬仰,成为他们与久远历史隔空对话的精神寄托。
  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年游客读着石碑的记载,在唐梅前赞叹不已。光阴一去不返,活在当下不问人世沧桑。大概这也是园里雅致的梅花想告知今人的:逢春便展枝头,只在此生用最大的热情点染人间。
  不禁觉得,世间如果有什么真正长久,应当只有时间本身。人之渺小,生之短暂,唯有不断明白事理,追寻意义,幸福才能积累,而不令人生遗憾。如这般陪伴父母的日子,无论在哪,无论以什么方式,都是再好不过的。
  人往往“待到失去才懂得珍惜”,只是常人大多不信自己会遇到这一天。回忆起两度只身他乡的元宵节,深感平淡温馨的来之不易。两年后终有机会在家过元宵,兴奋之余,沉淀下来的仍是往常一般的小心愿。感念如此,生活与内心的丰盈方得清泉甘露滋养,焕发生机。若苛求难忘经历,为佳节费尽心思,只怕适得其反,徒增得失之烦恼。想来,黑龙潭暗香漫山、出世又入世的梅,恰好予了我们家最回味的元宵故事。(经济学院 14国经管 段思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