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难承担之轻重

——观《天才枪手》有感

期次:第379期       查看:24





  这部影片,单从题目来看,应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超脱于自然科学,天马行空,充满奇思妙想。实则不然,它不仅充满着趣味,还蕴藏着危险,并附带一丝人性的狡猾,谍战、悬疑的紧张氛围充斥其中。虽然讲的是青春时代的故事,却又不拘泥于此。
  该片讲述了进入贵族学校就读的天才高中生小琳接受富家公子的高价委托,说服另外一名拥有超强记忆力的天才学生班克,跨国参加STIC考试,并利用时差策划了一场完美作弊,却事与愿违的故事。
  导演选择了一个校园内存在的敏感题材——“枪手”,通过音乐与镜头的完美切换、配合,用130分钟的快节奏剪辑,以象牙塔为媒介,从四面八方揭示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社会阶级、贫富差距、品德教育……而基于国情与社会现象。贵族学校——是首先脱离于象牙塔设定的组织机构,不同于普通的高中,它更像一个小社会,学习成绩不再是称霸一切的因素,金钱、社会地位、小聪明……也可以成为过关的捷径。还记得电影的主人公小琳,最开始跟父亲抱怨‘还是喜欢原来的学校’,可以看出,贵族学校的孩子们比普通学生更早熟悉和了解社会的运作机制和黑暗面。对于最初认为‘学习就是一切’的男女主人公而言,这将是对心灵最无情的撼动与打击。而首先认清这一点的便是更为成熟的小琳。
  在片子的最开始,小琳结识格蕾丝之初,面对她的无助,小琳选择伸出援助之手,帮好友讲解题目,这时的她还未懂得这座学校内部机制的残酷,曾相信着教育和考试的真实性。发生改变的转折点在于,考试当天,小琳发现试卷和格蕾丝的模拟题一模一样,而数学老师的话语里也暗藏玄机。她愤于被欺骗,第一次被打回现实,触摸到了考场的潜规则与不公,开始了一条不归之路。
  在本片中,导演采用了三项式原则印证着小琳参与的三次枪手行动,规模次次增长,形式层层创新。
  将答案写在橡皮上,放在鞋里,传递给对方。这种方式受限于双方的位置(前后桌),只能实现答案一对一的传递,风险系数为中上。在影片中,格蕾丝没有掌握好踢鞋的力度,多亏了小琳的机智补救,上前交卷掩盖纰漏,并通过提问转移老师的注意力,让好友能够拿到答案。导演不断运用快、慢(肢体动作)镜头的剪辑切换以及低高调相结合的钟表式重复音律,来加快影片节奏,并塑造紧张的氛围。在该段最后,小琳在写名字时与格蕾丝的对视之笑很是耐人寻味,可以看出小琳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具备超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注重细节的把控,考虑事情全面并趋近于完美。
  启发于钢琴弹奏,以4段不同短旋律的指法,象征ABCD四个选项,定时传递答案,实现了一对多的作弊模式。小琳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出发,并以此作为幌子,召集学员,开启了枪手赚钱之路。致爱丽丝、A大调奏鸣曲、土耳其进行曲、小步舞曲的旋律穿插其间,画面在考试场景与小琳家来回切换,搭配得恰到好处。如果第一次参与作弊是偶然,那么第二次就是小琳自身的选择。而这一选择,跟她所处的朋友圈密切相关,得知了学校对学生还额外加收昂贵的赞助费,小琳心中怒不可遏,基于聪明的脑瓜,她变向运用了潜规则,加入了有钱人的游戏中,开启了3000铢每科的赚钱之路,在不公平的制度中,找寻自身的平衡。应对学校的A、B卷考核方式,在及时发现后,小琳仍能够淡定自若地运用肢体语言,在最后一秒完成考试并传递答案。
  延续了第一式的转移注意法,抓住机会和同桌交换试卷。这一段的配乐也相当走心,以机械键盘的打字声模拟小琳在桌上敲指法的声音,辅之同学们的紧密配合,镜头在小琳和后面的同学们之间来回滑动、转移和放缩,键盘声、钟表声、按笔声来回交错,打出刺激的火花,实现答案的传递。
  当然,每一次作弊都会付出代价。天网恢恢,班克的正义检举,阴差阳错,小琳的行为被校长发现,取消了奖学金的资格和出国机会,使得父亲对她既失望又自责。尽管如此,小琳还是固执的坚信自己的世界观:“你做错了,我才这样做,我有什么错。”
  而小琳的“镜面”班克,则完全不同。品行与成绩兼具的他是完美的典范,在影片最初就以别出心裁的方式出场,巨型的奖学金海报,与小琳并列的学业能力,解释了他们之间既竞争又合作,既是死对头又惺惺相惜的关系。班克就是小琳父亲的翻版,正直、单纯、孝顺的他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学习和考试是他全部的寄托,也是他紧张的来源。虽生活贫困却坚定地拒绝了同班同学的金钱贿赂,他在考场上注意到班东的小动作,借捡卷子的空当提醒小琳,以维护他心中的公平教育准则。在举报并没有被老师理睬后,他主动找到校长,却揭发了意想不到的真相——鄙夷小琳的枪手行为,但心底的善良却让他为此感到一丝歉疚,也为之后的转变埋下伏笔。
  第三次做枪手,小琳吸取了以前的教训,再次更新了自己的策划,通过她精密细致、考虑细致的头脑,制定了一系列完善得令人叹为观止的方案。将答案简化为条形码和标签信息印制在铅笔上。她的天才能力不仅仅限于学习和考试,在得知班克的惨遇后,步步紧逼地谈判,最终说服了这一盟友屈服于生活。并在计划实施之前还进行了严密的计时排练,以应对所有可能的情况。
  可惜的是,作为学霸的小琳,理得清条理、算得准数据,却无法准确的预测人心的变化。四人联盟就像是聚首时闪烁在各自脸上的白炽光源,惨白而不稳定,终于在出发前趋于解体。在班克知道被打真相后,理想世界轰然倒塌,影片中,两人站在桥上,分别对应上面的“√”与“X”,愧疚的小琳,疯狂的班克,结局昭然若揭。
  不可否认班克成为了新的小琳,原先的天真和清高,变成了偏执与市侩,在考场上的临时加价,就是最好的证明。班克由一个以学习为生的天才少年,变成了一个只能从金钱中找到安全感的人。可惜,班克仅仅是学习上的天才,却缺乏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力,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在失去奖学金、身心受到伤害后,变得不堪一击,入伙了小琳的团队;在传递答案的关键时刻,浪费时间于金钱上的讨价,而被人举报;在被发现后,不能及时处理违禁物品,受恐惧支配打草惊蛇;这一切使意志力薄弱的他成功错失了所有的机会,成为人生走向黑暗、悲剧的转折和利剑。
  随着班克被抓,剧情走向惊险巅峰,一切脱离了控制,三方陷入困境,小巴和格蕾丝要直面小琳父亲的追问,而小琳则独自一人承受传递答案的任务,并将选项串成音乐旋律。监考官的追捕、地铁中音乐的干扰,那是一次与人生博弈的生死时速,小琳拼劲全力,那时的她才真正明白人生的残酷。不断加速上扬的背景音乐、由脚步到全身快速转移的画面、一波三折的情节、再配以此起彼伏的摩托车马达启动声,变成了一条紧密的藤鞭,抽打着主人公前行,也揪着观众的心。
  有人说,班克与小琳是相似的,因为他们都是底层阶级的代表,生活并不宽裕,渴望出人头地,同属于单亲家庭,缺乏安全感和爱;但班克与小琳也是不同的,班克没有小琳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而小琳不也如班克那样正直、清高,但她拥有父亲的包容与爱作为支撑的后盾,而班克的母亲则是一位为生活操碎了心的妇人,只会懦弱地哭泣。所以,他们的结局便是不同的。班克成为了两极分化后的牺牲品,再也不是那个喜欢听莫扎特序曲放松心情的正直男孩。曾经象征优等成绩的海报褶皱而狰狞,被遗弃在杂物间,在这里,这部影片才有了青春片的影子——摧毁纯洁与完美;而小琳则在最后醒悟,找到了自己的路,正是因为看到了班克的转变、牺牲和毁灭,才使小琳从不甘与怨天尤人的泥淖中醒悟过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即使世界欺骗了你,你也应该无愧于心的继续走下去,才能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
  而自首便是自责与赎罪的体现。影片最后,小琳两次回头,而第二次,不再是简单而幼稚的“我们扯平了”的回答,而是真正的释然与救赎(头顶上的光源)。班克扭曲的脸上的句句威胁是最狠最清醒的药剂,使小琳睁开紧闭的双眼,切断回忆与懊悔的闸门,下定决心推开黑暗的门扉,镜头跳切到明亮的录像室,大门打开,她已准备好坦白一切。影片中小琳和班克都有闭眼和睁眼的切换镜头,但不同的是,班克睁开的是浑浊的双眼,代表着坠入黑暗;而小琳清澈的眼神,则象征着重复光明。
  小琳是风险偏好者,她亦是勇敢的,敢于策划庞大的作弊计划;更敢于承担最沉重的责任——亲手走出并关闭那扇错误的心门。不同于班克家的封闭之门,审讯室内,有更多光源自室外的玻璃穿透过来——父亲的守护是小琳心中永不熄灭的光芒,永远保护和陪伴她。
  回首整部片子,紧张中带着一份悲凉,沉痛中带着一丝温热。就如每个主角在影片中的出场——入学时的红底照片,咔嚓的快门声,黑白的定格,出于不同的目的而追求,他们成为了暗室里的囚徒。“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想,这就是人生选择中难以承担的轻与重。可是,我们必须接受。
  (文化与传媒学院 16文化产业 毛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