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特色民俗

——老北京叫卖

期次:第379期       查看:15
    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最难忘记的便是那回荡在胡同深处的叫卖声。
    老北京叫卖又称货声,俗称吆喝,是旧时京城社会底层的小商小贩为招揽生意、推销商品和出卖手艺,在街头巷尾之间自发口头创唱的一种带有一定韵律和别样情感的叫卖调,在语言、韵律、内容上都具有强烈的京味特征:高亢的吆喝、婉转的叫卖调,字正腔圆,有韵有辙,悠扬悦耳,好懂耐听。叫卖既是老北京风土人情的体现,也是老北京民间文化的一种特色形式。
老北京叫卖在明代已有记载,至晚清和民国发展至鼎盛时期,老北京的五行八作均积累了众多的叫卖调,并有与之配合的响器,它记载了北京历史上的商品种类和推销手段,包含音乐、词律和民俗等诸多内容,可谓是一幅有声有色的京城风俗画。以下几个叫卖的词例中,便可看出老北京人的诙谐幽默和商贩走卒的机敏灵活,依稀能捕捉到旧日胡同生活的风情:
    “咧 ,包儿咧, 咧, 包儿得了热地咧,一个劲咧,这包儿热的咧,发面的包儿要热咧。”
    “卖药糖哎,谁还买我的药糖哎,桔子还有香蕉、山药、人丹,买的买,捎的稍,卖药糖的又来了,吃了嘛的味儿呀,有了嘛的味儿呀,桔子薄荷冒凉气儿,吐酸水儿呀,打饱嗝,吃了我的药糖都管事儿,小子儿不卖,大子儿一块。”
    “小小的纸啊四四方方,东汉蔡伦造纸张,要问这纸啊有啥用,听我来慢慢的说端详,南京用它包绸缎,北京用它来包文章,此纸落在我的手,张张包的本是十三香;上等花椒八角料,陈皮肉桂是加良姜啊,丁香木香亲哥俩,同胞姐妹是大小茴香,夏天热,冬天凉,冬夏离不了这十三香,亲朋好友来聚会,挽挽袖子就下了厨房,煎炒烹炸味道美,鸡鸭鱼肉是喷喷儿的香,八洞的神仙来拜访,才知道用了我的十三香,啊哎。”
    “香菜呃辣青椒茄子扁豆硬蒜苗,顶花的黄瓜白花的藕呃,卖扁豆西红柿挂霜的架冬瓜呃,饶香菜嘞韭菜嘞,卖栗子味的面老倭瓜呃,卖马蔺韭菜嘞,卖萝卜胡萝卜便萝卜香椿嘞,涮儿的韭菜嘞……”
    如此种种韵味悠长的叫卖声,为老北京人素淡的生活添了些许颜色,让人想起老舍笔下北平的温情。
    老北京叫卖与在大街小巷穿梭贩卖的小商人们密切相关,这是他们营销的手段,也是糊口营生的本事。解放后,随着国营和集体经济成分对个体商贩的吸收和改造,老北京叫卖很快趋于绝迹。 20世纪80年代以后,作为一种濒临灭绝的 民间艺术形式,老北京叫卖逐渐得到发掘和恢复,并演变为一种鲜活的表演形式,吸引了一大批早年走街串巷叫卖销售的老艺人,出现了张振元、 张桂兰、 臧鸿、马松林、武荣璋、芦志东等等一批民间叫卖艺人,广泛开展传承保护和展示活动,使老北京叫卖声又重新原汁原味地展现在京城百姓的生活里。2005年,“老北京叫卖艺术团”成立。2007年,老北京叫卖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今日的北京已跃居国际化大都市前列,各类文娱休闲活动应有尽有,时代的进步也使得一些老北京传统民俗逐渐被冷落,但好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与价值,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化与传媒学院  李涓  孔苑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