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流学科 建设高 校 建 设 方 案(上)

期次:第385期       查看:3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意味着我国迈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时代。
  按照中央的部署,根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研〔2017〕2号)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与要求,结合学校发展战略目标,为把中央财经大学建设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际名校,制定本建设方案。
第一部分总体建设目标与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落实“四个服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坚持内涵建设,确保正确建设方向。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以支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导向,着力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学科,通过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带动学校整体发展,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努力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秉持“求真求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科学研究为引领,以服务国家与社会为己任,以传承与增进人类知识、文化为使命,促进人类文明成果在不同国家、民族之间交流和共享,成为推动国家和社会向前向上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
  二、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2020年):整合资源,突出特色,以应用经济学建设为重点和引领,全面推进经济学学科群建设,应用经济学力争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理论经济学和统计学进入国内一流学科前列。工商管理进入国内一流学科前列,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其他学科力争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学科,在若干学科方向上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学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师资队伍结构显著优化,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学术声誉与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中期目标(2030年):经济学学科群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应用经济学力争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理论经济学和统计学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工商管理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法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国内一流学科前列。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其他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学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等主要办学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远期目标(2050年):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其他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前列。学校整体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际名校。
  三、学科建设思路
(一)学科建设总体规划
学科建设总体规划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为目标,实施“一流学科跃升计划”、“一流学科培育计划”以及“整体学科提升计划”。
  1.突出重点、强化优势,实施“一流学科跃升计划”
  对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和统计学等学科实施“一流学科跃升计划”。突出财政、金融学科优势,凝练保险学、精算与风险管理、金融计量经济学、绿色金融、新市场财政学、国际税收、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互联网经济、国防经济、商务统计与人工智能等特色学科方向,强化经济学学科优势。积极探索经济学学科的中国特色、中财大品格,加快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步伐。
  2.深挖潜力、彰显特色,实施“一流学科培育计划”
  对工商管理、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实施“一流学科培育计划”。工商管理学科继续保持会计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国内领先优势,以一流商学院建设为抓手,力争成为国内一流工商管理学科;法学学科实施错位发展,加强财经法学研究,建成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国内一流法学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主动服务国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重要任务,扩大学术影响力和学科引领力,建成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3.优化布局、夯实基础,实施“整体学科提升计划”
  对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及新增学科实施“整体学科提升计划”。一方面,优化学科布局,注重学校整体学科体系的优化。增列数学、心理学等符合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具有学科发展潜力的学科。另一方面,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注重学校整体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加强特色凝练,积极挖掘、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着力提高学科创新能力,在若干学科方向上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新增学科应加强与已有学科尤其是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力争在建设之初即形成特色、建成品牌。((二二))拟建设一流学科拟建设一流学科学校拟重点实施“一流学科跃升计划”,建设一流的经济学学科群。
第二部分经济学学科群建设
一、口径范围
学校以应用经济学建设为重点和引领,以理论经济学中国化和理论创新为基础,以统计学方法创新为支撑,建设一流的经济学学科群。
  二、建设目标
近期目标(2020年):应用经济学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理论经济学和统计学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前列;
中期目标(2030年):应用经济学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理论经济学和统计学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远期目标(2050年):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和统计学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经济学学科整体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并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中财大品格。
  三、建设基础
(一)优势与特色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科设立于1949年建校伊始,是国家财经高端人才培养和财经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一直引领中国财经教育发展。
  师资力量雄厚,在中国经济学学科发展中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学校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单位和秘书处单位,也是全国资产评估、保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单位。本学科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引进了大批海外优秀人才,聘请了一批国外著名学者担任学院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学科均有教授在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中担任召集人或成员。
  教育教学成果丰硕,在中国财经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建校初期,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高级财经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按照中央政府的指示,学校开设了当时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财政、会计、税政、银行、保险、国内贸易等专业。新世纪以来,学校创建了“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实验班”等多种创新型人才培养试验区,为国家培养一流国际化人才。2005年,学校牵头的“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学校“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率先获批举办经济类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并依托全国资产评估、保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发挥经济类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引领示范作用。一大批各层次毕业生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和担纲扛鼎的领军人物。
  科研协同创新平台成果斐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持续提升。本学科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统计学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以及政治经济学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首批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精算研究院,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保险风险分析与决策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财经研究基地和首都互联网经济发展研究基地,以及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治理研究院等一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科研创新机构。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财税体制改革与中长期战略规划、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完善,到“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均有学校专家学者提供的重要理论贡献和政策支撑。《中国人力资本指数分析报告》《中国公共财政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受到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发挥了国家经济建设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国际化战略成效显著,学术影响力和教育影响力持续提升。本学科已建立起一支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已具备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一大批外籍学者到学校讲学或从事合作研究,举办了“全球货币体系改革”、“国际税收战略设计”等世界和区域性高水平学术会议和高端论坛。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在建设之初就定位为高起点的国际化学科建设项目,形成了以优秀海外人才为主体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聘请了一批国外顶级学者担任学术委员、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学学科领域重要的国际学术交流窗口。
  本学科人才培养质量被国际广泛认可。精算学专业获得英国精算师协会和北美精算师协会认证,金融学专业获得美国注册金融分析师学会认证,保险学专业获得英国皇家特许保险学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保险协会认证,保险学院被评为亚洲最好的三所保险学院之一,切实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2006年以来,本学科接受中央政府委托,承办发展中国家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已为近百个国家培训千余名政府官员。学校与巴西伯南布哥大学合作成立的孔子学院获评国家示范孔子学院建设基地。((二二))机遇与挑战机遇与挑战从全球范围来看,一方面,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正迅速影响世界,现代科技正深刻改变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世界高等教育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巨大的变革。另一方面,我国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成为新一轮更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的引领者,正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这既给学校学科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新挑战,也提供了弯道超车的重要历史机遇。
  从国内来看,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确立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都需要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这为学校经济学学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尤其是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从高等教育来看,我国已进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新阶段和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新时期,《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正式发布实施,国家开始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正在研究制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这为经济学学科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
  在面临上述重大机遇的同时,对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建设目标,学校还面临一系列挑战。比如现代大学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待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国际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
  要建成拥有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紧紧把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内在规律及建设要求,深化综合改革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使学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向前向上的支撑作用,成为领跑世界经济学学科教育与研究的重要力量。
  四、建设内容
(一)师资队伍——建设“大师引领、青年腾飞、团队创新”的一流人才队伍
1.汇聚一流师资,积极推进“高水平人才引进项目”
  加强高水平人才引进的顶层设计与长远规划,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加速推进年薪制改革。
  2.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全面实施“多层次人才梯队培育项目”
  围绕国家重大人才项目和学校“龙马学者”等人才工程项目,完善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培养机制,形成多层次人才梯队,增强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改革教师管理模式,探索实行““常任轨试点项目”
  对海外归国博士探索实行教师常任轨制度,促进其在国际学术前沿研究领域脱颖而出;对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非海外归国的事业编制专任教师尝试允许其进入常任轨,探索编制管理和年薪制管理双轨制的实施路径,充分激发师资队伍活力。
(二)人才培养——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深化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全国领先、国际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新模式
推进精英教育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本科卓越人才育人环境,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融合;加强通识课,夯实方法课,凝练专业核心课,扩大选修课,加大线上课,优化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
  完善经济学核心课程群,深化课程、教材与教学团队“一体化”建设。加强核心课程群建设;统筹推进高水平教材、教学团队和专业教学案例库建设;坚持因材施教,支持教师探索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建设《金融学》、《财政学》等高水平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慕课和公开视频课,推进“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改革。
  完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第二课堂”,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推进金融、财税、保险、精算、经济学等专业的“第二课堂”模式,打造“经济学家梦工场”平台,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具有学术潜力的优秀本科生从事学术研究;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完善教学科研软件、数据资源建设;推进专业实验课程建设。
  全面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深化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改革。围绕国际组织人才需求,建立多元化海外学习(实习)基地;探索成建制交换学习等联合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学分互换、互认制度;推进教育教学的国际评估和国际化认证工作;打造全英文暑期学校项目品牌;建设一流经济学全英文课程与高水平双语课程。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