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们 心 中 的 女 神

——记 苑 媛 老 师

期次:第402期       查看:10



  “苑老师可是我们公认的苑女神!”谈及苑媛老师,她的学生毫不掩饰对她的崇拜和喜爱。
  苑媛老师是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和硕士生导师,研究的专业方向是人格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与治疗。这学期,苑媛老师负责本科专业课《人格心理学》 《心理咨询与治疗》、任选课《梦的心理解析》和研究生专业课《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意象对话工作坊》的教学。心理学是作为实务性与理论性兼备的一门学科,苑媛老师把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引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去,教学相长,既能激励自己不断关注最前沿的研究理论,同时也能鼓励学生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把最新的成果辅以自己的理解教授给学生,培养学生们的兴趣,也防止同学们受限于知识水平而对新理论参悟不透,大大地提升了学生们的专业素养和心理学独特的洞察力。
  这学期在本科生17级的“人格心理学”课上,苑老师将肯·威尔伯的超个人主义心理学运用到了课堂中。苑老师讲解了肯·威尔伯的著作《恩宠与勇气》,引导学生们感受超个人主义心理学创立者是如何陪伴罹患癌症的妻子,如何与她共同面对死亡带给爱情、生命、健康的痛苦与超然。通过对该著作的解读,学生们得以思考“被接受是恩宠、接受是勇气”的生命意义,同时也掌握了人格心理学领域最新的学派思想。
  苑老师的课堂总是丰富多样的,除了及时给同学们补充科研信息,她还会在课上组织许多的体验环节,如通过用放松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探索自己的动物意象、回溯自己的家庭教养方式,以此来理解课堂知识。
  除了在课上尽可能地传授给学生们更多的知识,苑老师还拿出自己课下的的时间及时地给同学们指导。“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或者给老师发邮件,苑老师都能很快地给我们指导和回复。”谈及与苑老师的心理交流,她的学生这样回答道。
  回忆起自己的求学经历,苑老师显得格外“有话说”。“最早接触意象对话,全凭的是兴趣和直觉。我自己当时是非常想学临床心理学,也拜访了几位博导,甚至考虑过去香港继续读书,几番沟通
之后都让我意识到不是自己想要的。在2001年9月之前,只听说过朱建军老师的名字,至于什么是意象对话,一无所知,也从未读过《我是谁》这本书。但是,当我拿着‘意象对话初级班’的招生简章来到北京林业大学,在2教的一间教室里见到朱老师,旁听了他的半堂讲座之后,我知道,这就是我想要的——坦诚、真实、深邃!于是,一路学了下来。逐渐地,我也从学习者变为使用者和研究者。”
  “在学习意象对话的时候,我不是最优秀的那一个,却舍得付出——2001年9月至2005年10月的每一个周六小组学习,我都坚持下来了;我不是英语最棒的那一个,却是最勇敢的——主动策划并承担《来自东方的心理疗法——意象对话心理治疗》的英文译制;我只是心理学界的Nobody,却赶赴德国柏林在第29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向国外专家口头报告了我们中国的意象对话。”苑老师对知识的求索和不断提高自己的勇气,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除了在校内的工作,苑媛老师也一直致力于推动社会上的心理学研究,热心社会公益活动。2004年3月至今,她志愿担任国内首家少女性伤害心理援助热线“四月天”热线咨询师;2008年5·12汶川地震时,她作为团中央中青部首批“青少年心理援助志愿团”的督导,在中青部领导与一位企业捐赠者的陪伴下,与11名优秀的咨询师志愿者赶赴灾区。苑老师和其他志愿者做了所有能做的专业工作——哀伤处理、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咨询、团体咨询、心理自助培训、心理互助培训等。6月份回京后,她没有停歇,继续参与了民政部和团中央的一些后续工作,进行灾后心理援助的模式探讨、问题发现、问题解决等研讨,撰写相关文章,提供主题为“灾后心理援助”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专业培训,并当场捐出课酬,还接受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邀请,直播了一期有关“汶川地震心理援助”的节目。
  苑老师1999年入职我校,在此期间她所担任的所有课程,教学评估全部为“优”。苑老师严谨的教学态度和亲切的为人,不仅展现了她独特的课堂风采,也让学校的心理学研究始终熠熠生光。
  (校报通讯员 马雨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