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 蒙 精 神 长 存 于 心

期次:第409期       查看:134




  伴随着脍炙人口的 《沂蒙山小调》,11 月 4 日我们来到了沂蒙山的这片红色热土,奔赴临沂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参观革命圣地,感受红色精神,缅怀革命先烈。在 4 天的培训中,我们在粟裕将军墓前向革命烈士敬献了花圈,在沂蒙红嫂纪念馆聆听了“乳汁救护伤员”、“门板架起的火线桥梁”等一幕幕一桩桩催人泪下的故事。在这片神圣沃土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民英雄,他们为国家为民族筑下的不朽丰碑,沂蒙人民爱党爱军的精神和灵魂在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君驭南风冬亦暖,我临东海情同深”。爱党爱军、军民一家亲,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在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中,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伟大精神的感召下,沂蒙山区的人民与党、与子弟兵生死与共,革命的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在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中,沂蒙人民无怨无悔,爱党爱军,“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拿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长江”。这样的灵魂、这样的精神,是在血与火的考验与锤炼中诞生,在一代又一代赤子之心的坚守中传承,与沂蒙地区自古以来的淳朴善良、深明大义、追求光明的民众品格有机结合,从而形成的沂蒙人民对党的自觉认同,对党的事业的自觉参与,坚守信念,听党指挥、紧跟党走、军民鱼水一家亲,这一精神之“魂”,贯穿于一代又一代沂蒙儿女的精神世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开拓奋进,自强不息,是沂蒙精神的主题。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开拓奋进,自强不息的先进群体意识。在战争年代,沂蒙儿女不畏艰难,前仆后继,拥军支前,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献青春;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长的新时代,沂蒙人民更是自力更生、开拓进取,艰苦奋斗、改造山河,锐意改革、不断创新。这种开拓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从战争年代走来,成为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吃苦耐劳、艰苦创业,是沂蒙精神的品格。沂蒙山的革命故事里面,没有上天揽月,下海擒龙的天生英雄,故事的主人公也都不是天赋异禀,他们一开始都是平凡的普通人,有的是普通战士,有的是村民村姑,有的是抗大干部。在面对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他们以党为重、以国为重,艰苦奋斗,咬牙坚持,完成自身的使命。在党和人民军队的领导下,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披荆斩棘,为民族的涅槃新生奋斗不息。这一精神的“品格”,代代传承,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发扬光大,成为沂蒙人民在贫瘠土地上艰苦劳作、锐意创新、从无到有、开辟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带动临沂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也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率先实现整体脱贫进而走向共同富裕的精神动力源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国为民,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核心。用乳汁抢救伤员的红嫂,奉献青春拥军支前的“沂蒙六姐妹”,展示了自我牺牲品格;耗尽心血抚养革命后代,革命胜利后却别无所求的沂蒙母亲,彰显了厚重博爱、为国为民的伟大情怀。沂蒙山区的革命事迹向我们传递着一种不变的精神:以党为重、以国为重,牺牲小我、无私奉献,这也正是沂蒙精神感天动地、源远流长的魅力所在。即使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也依然能感受到这样的精神所散发出的时代光芒,照耀着我们前进。
  一张张鲜活的面庞,一座座厚重的丰碑,我被平凡朴实但又如此震撼灵魂的革命事迹与精神所打动。缅怀先烈,回首往事,深深感到享受着先烈们不畏牺牲、流尽鲜血才换来的幸福生活的我们更应该牢记使命,传承先烈的理想信念与革命精神,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踏平坎坷、荡涤康庄大道,方能不负前人,不负时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以革命先烈们为灯塔、为标杆,时刻不忘时代的重任,作为前仆后继的一份子,担当责任,坚守理想信念,坚强勇毅、锐意进取,在中 华 民 族 伟 大 复 兴 的 长 征 之 路 上 行 稳 致 远、铸 造 辉 煌!
(教师工作部党支部 刘潇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