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迁下的莼鲈之思

期次:433       查看:82

“ 少时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少年时未曾远离开家乡的我,从来不会思念家乡,如今离家求学,却总是在闲暇时一次次想起家乡的过往,尤其是现如今身处繁华京城,想起童幼时期的故乡生活,惊觉变化之大,颇有恍若隔世之感。

住在胡同里时, 我不过四五岁的样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门口那条长长的胡同。当时还没有铺设水泥,红砖铺就的地面中间高,两边低,每当下雨,雨水就会积在路两侧,久而久之,每家每户的墙边都生满了青苔。泥土混合着蒲公英花草的清香,是一缕不可忘却的味道。小孩子喜欢脚踩泥水的凉爽,但是大人却时常烦恼雨天一脚泥,尤其在夜晚没有路灯,总有滑倒之虞。没有公共垃圾桶,家家户户的生活垃圾就会用塑料袋装起来摆在门边,每隔两三天才会有清洁车一并拉走,盛夏里腐烂果蔬的味道常常引来嗡嗡的苍蝇围绕四周;每天的清晨傍晚,总有小商贩推着车子经过,一路走,一路叫卖新鲜的瓜果梨桃,“ 咸水花生咧——香蚕豆” ,歌谣一般的声音一旦响起,妈妈们就出门了,东家的一块豆腐换了西邻的半碗煮毛豆,小胡同见证了比邻而居的热热闹闹。一番喧嚣之后,地上满是被人们踏过不知多少遍的菜叶豆壳;人们乘凉就是铺一张竹席,靠着头顶上一圈圈转悠的吊扇,或是穿过丝瓜叶的缕缕夜风。

随着我的长大,胡同口那一株春日满树繁花的梧桐树,以及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胡同生活,都成了过去的记忆。

小区里再也没有了雨天的泥泞不堪,平坦宽敞的水泥路成了孩子们轮滑的好地方。最开始,小区里的孩子们玩累了只能坐在台阶上休息,后来,一股全民健身的风潮兴起,大大小小的社区广场都置备了健身器材,于是晚上,聚集在一起的便不只是叽叽喳喳的顽童们,老人们的锻炼方式也不再是扶着一棵树伸腰踢腿;有了专人打扫清理,小区的卫生一直让居民们引以为傲,干净的地面让大家都有了自发维护环境卫生的意识,楼下经常坐在板凳上择菜的奶奶,会把烂菜叶收拾好放进垃圾车,孩子手里的冰淇淋筒也准确无误的扔进垃圾箱;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私家车越来越多,小区里新加了车位线,谁的车堵了谁家车库门的事再也没有听说过;小区门口的超市里,商品种类越来越丰富,以前因为运输储存困难而鲜有出现的果蔬,成了家里餐桌上的常客;在温暖如春的冬夜,爸爸妈妈会感叹当年自己在平房生炉子取暖的不易,那个时候没有公共供暖,自家的炉子熄了火、堵了烟道是常事,屋子里的温度甚至达不到十六七度,裹得严严实实都还冷,而现在一身家居服便能安然过冬;而我则常常在炎夏的空调房里,耳边回响起悠悠的风扇声。

现在,故乡离我而去,求学在外,我又在经历着新一轮的变迁与繁华。

清晨深夜,呼啸而过地铁和熙熙攘攘的人流总会让我想起曾经出门兜兜转转乘车的不易,共享单车的出现给拥堵的城市带来一抹生机,无论身处哪个角落,打车软件总也不会让我无车可乘;电商和物流业的风生水起,让一个个寄托着期待的小包裹奔向他们的归宿;即便与家人、朋友相

隔千里,一列高铁或航班,就可相见,前一秒还在打着视频电话说想吃妈妈做的菜,下一秒已经拖着行李箱敲开了家门。

放假回家,我又回到了儿时的胡同。记忆中的红砖地面已然被整整齐齐的青砖水泥路取代,新建起的路灯照的胡同亮如白昼,空气中满是花草的清香。胡同中仍有几户旧日的邻居尚在,他们告诉我,前面的那片荒地前几年建了一个公园,现在正好绿柳如荫,晚上荷香习习,大家都在那里散步呢。

当我写下这篇文字,脑海里从幼年到童年再到如今,一幅幅生活的场面不断映现,于是年仅十八的我也不禁感慨万千,这短短十几年家乡的变化之大。对于建国以来的种种成就,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中国形象日益多姿多彩,虽然自己心生惊叹自豪,但终究离我们的日常生活遥远。但是当我回想起十几年来自己家乡的种种变化,想到曾经简陋破败的街巷变成了车水马龙的商业街,想到以前多少废弃场地建成了绿树葳蕤的公园,想到之前出行的不便因为交通的发达而畅行无阻,我才能真切的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究竟有了多大的改善,我们的社会究竟在如何的进步。

港独、中美贸易战,我们的中国仍然面临着无数的挑战,我们前进的脚步有着无数的阻碍,未来的道路仍需我们青年人来走。我希望不仅仅是我的家乡,而是每个人的家乡,我们共同的家乡——中国,留得住青山绿水, 等得来高楼鳞起, 初心不忘,未来可期。

( 保险学院 19 保险 郭祎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