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系国家 建言献策

    编者按:目前,正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为此我校及时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措施,加强防控工作。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组织动员专家学者,发挥我校经济学学科和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展深度的专题研究,及时为国家和北京市防控疫情提供了一系列重要建议。这些建议立足于专业的研究基础,面向未来长远的疫情影响,为国家应急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有价值的理论依据,为战胜疫情贡献出中财大智慧。积极制定应对措施渡过疫情难关张礼卿金融学院教授第一,稳妥处理好疫情控制和复工复产之间的关系。各地可根据当地疫情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企业、行业特点和业务模式等,推出差异化、梯次化的复工复产政策,并保持一定的政策灵活性。第二,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满足应对疫情冲击的需要。可进一步减少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对受疫情冲击严重、但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企业直接给予补贴。加大对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提升总需求水平。可考虑将2020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提高至4%,并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第三,适当放松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充裕,确保金融市场稳定。面对空前的疫情冲击,可考虑进一步降低存款准备金和基准利率,继续增加流动性释放,降低融资成本,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第四,积极制定应对措施,尽量避免全球产业链向外转移。建议有关部门抓紧出台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外商投资企业的扶持措施,在税收、信贷、外汇等方面提供临时性政策支持。第五,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加大市场导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切实保护其投资信心,也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手段。第六,积极探索和完善突发事件响应机制。有关部门可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方面的有益经验,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信息交流更为通畅、响应速度更为快捷、处理方式更为科学的预警和应对机制。线上公司金融,抗疫阻击好手郭田勇金融学院教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春节期间爆发,对金融行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对疫情防控工作的支持,其核心精神在于通过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利率优惠、费用减免、放宽业务办理时限等措施畅通金融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正常的金融服务需求,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其中,针对此次疫情传染性强的特征,相关政策文件均鼓励商业银行积极推广线上业务,优化丰富“非接触式服务”渠道,为客户提供安全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务。当前疫情环境下,线上金融服务从零售端向公司端深度拓展不仅是一种发展趋势,更是当前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抓手。对企业而言,全流程线上化交易既减少了人员接触、降低人力成本,也提高了交易效率;对商业银行而言,也有助于其发展对公存款、企业信贷、中间业务等。在风险防控方面,一是需要通过来自技术层面的支持;二是可以采取能够形成交易闭环且拥有一定金融科技技术积累的平台逐步试行的方式开展,进而将风险限定在可控范围内。政府十九大报告中就已提出要建设“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疫情发生后,数字经济被赋予了超出竞争、经济、物质层面的更多的使命,未来,客户“非接触式服务”需求或将成为常态。对金融行业而言,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不断提高“非接触式服务”渗透率,还需要业界长期耕耘。携手前行共同发力,定能转危为机谭小芬金融学院教授从行业上看,在餐饮住宿、旅游、交通出行、娱乐休闲行业的消费下降幅度较大,但医疗卫生、游戏、线上教育等行业的上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弥补。不可否认,整体而言,结构性的增长难以弥补整体的下降。投资方面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小于消费,起决定性因素的是基建的发力程度。但制造业要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全产业链的复工进程。二是停工天数对产值的影响。房地产投资方面,今年新开工的项目推迟复工可能导致房地产开发投资形势严峻。相较制造业投资与房地产投资,基建在第一季度应当发挥企稳经济的重要作用。出口形势方面,我国当前的出口情况并不乐观。出口的大幅回落对经济的短期拖累已成定势,但仍需要警惕产业链的外移压力带来的二次冲击。我认为在疫情后如何快速修复国内、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心问题尤为关键。中国当前的结构性红利还未释放,短期的震荡不改经济长期趋势向好。财政金融协同发力有助于化危为机。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落实减税降费进一步增加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活力。国有企业方面需要进一步落实国有企业改革,央行当前的货币政策在支持企业发展、降低企业负担方面的意图较为明显,多方携手前行共同发力,定能转危为机。为“逆行者”免税为“抱薪者”减税白彦锋财政税务学院院长、教授新冠肺炎病毒疫情来势凶猛,特别是在我国春节假期前后开始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家财政税务部门采取了诸多措施共战疫情,财政部门拨付专项资金、对确诊病例救治财政“兜底”,确保财政资金“好钢用到刀刃上”;财政部门政府采购线上提交材料、线上开标,税务部门出台多项举措便利纳税人,推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财税工作中的深度应用,现代化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为广大“逆行者”免税,为普通民众撑起阻断疫情传播的“税盾”。人们再一次直接感受到国家强大财政实力的坚强后盾,切实体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为“抱薪者”减税,国家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完善企业和个人向疫区的公益性捐赠的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形成全社会对疫情重灾区的强大支持合力。深刻吸取疫情防控经验,为社会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打造财税“防火墙”。目前来看,为了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治工作,还需要科学评估疫情,形成财税治理合力。从长远来看,我们要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进一步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深入思考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认识疫情风险,建立公众经济信心辛自强社会与心理学院院长、教授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除了关注疫情可能造成的实际经济损失外,我们还要关注疫情对公众经济信心的影响,因为经济信心会影响到人们的投资、消费等经济行为,进而影响经济运行。疫情影响了人们对2020年的短期经济信心,但对国家经济以及自己家庭经济的长期向好趋势的信心明显高很多。短期经济信心的低迷显然与当前的疫情风险有关。统计发现,人们对疫情严重性的评分越高,则短期经济信心越低;而对疫情可控性的评分越高,则短期经济信心越高。然而,长期经济信心并未受到疫情感染可能性和疫情严重性认知的影响,但对疫情可控性的评分越高,则长期经济信心越高。基于以上的调查探究结果,研判社会心态并予以以下合理调控的建议:第一公众知觉到的疫情风险水平在下降,而防控效能感在上升。第二学历越高,对疫情风险水平的评分也越高。这可能与高学历者获取了更多疫情危险性方面的信息,更能认识到疫情的复杂性有关。对此,可关注并采取相关举措调控学历较高者(如本科和研究生学历者)的风险认知,重点是增强其防控效能感。第三获取疫情信息的渠道影响疫情风险认知。应该合理呈现信息以引导公众对疫情风险的认知。第四疫情对短期经济信心有负面影响,但长期经济信心未受影响。总之,我们要合理调控人们对疫情风险的认知,既要高度重视新冠肺炎的危险性和疫情传染的风险性,切实做好个人防护工作,也要相信疫情可防可控,坚信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万众一心、集体抗疫最终一定能战胜疫情。此外,我们对经济前景应保持充分信心,因为这种信心会自我实现,将通过影响我们的生产、消费和投资行为,进而影响实际经济形势。应对疫情--精准施策强优补短,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魏鹏举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自2003年那次以北京为主战场的抗击非典疫情后,北京文化产业实现了连续15年的高速度增长。那么,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北京文化产业将何去何从?2月19日,北京市委宣传部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财政局等16个部门及各区有关单位研究制定的《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28条措施”),以北京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名义印发。这是北京首次在“一级响应”期间对文化企业做出的专项政策安排,也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全国首都第一时间针对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作出的系统性应对。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总体上政策是积极有效的,但也还需要更精准的合理实施。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视野来审视北京市的“28条举措”,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第一,在保障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方面竭尽所能,体现了高水准的公共供给能力。第二,在促进文化精品内容创作生产方面精确定位,体现全国文化中心的自觉担当。第三,在加强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方面业态先进,凸显了高质量发展的前瞻视野。第四,在发挥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切实可行,有利于构建文化金融合作的长效机制。第五,在提升文化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能力方面政策还相对稀缺,有待完善对于旗舰型文化企业的支持机制。若北京能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圭臬精准施策,增强比较优势并能进一步借势补强短板,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一定会继续引领新一轮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迎大考中国经济韧性仍在刘春生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面对挑战,没有人坐以待毙,中央政府相继出台支持政策,应对疫情给宏观经济和各类企业带来的冲击。国务院常务会议先后决定出台支持疫情防控和相关行业企业的财税金融政策、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和实施企业缓缴住房公积金政策,多措并举稳就业、部署对个体工商户加大扶持,帮助缓解疫情影响纾困解难。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税负总局相继出台减税降费和财政支持政策,支持企业渡过难关。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公开市场逆回购释放流动性、降息、设立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等手段提供金融支持。面对公共危机,中国政府展现出来的治理能力,中国经济具有的强大潜力,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全产业链的供应能力以及巨大的市场规模,都使得外商对中国继续保持信心。最近,戴德梁行选取了122家投资机构进行调研,其中包括63家外资机构,结果显示99%的投资者认为,疫情不会影响今年在中国大陆的投资活动。疫情防控也并没有放慢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步伐,第三届进口博览会的筹备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新老企业的参展热情依旧,总体招展进度比前两届同期更快。其中,米其林集团、雅培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今年首次报名参展。在平衡防控疫情和恢复经济方面,中国正在给世界交出一份优秀答卷,而中国经济的韧性将是我们最终获得胜利的法宝。科学施策降低疫情对农业国际化的影响于爱芝经济学院教授首先,科学评估各地农村疫情风险,有序恢复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稳定供给和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当下正值南方早春农业生产和北方备春耕的关键期,防疫与复工“两手抓”,尽快放开非疫区和低风险疫区的农业生产,逐步恢复中风险疫区,高风险疫区防疫优先,暂不恢复农业生产。其次,此次疫情受停工和出境管制措施以及紧急贸易限制影响,种养加等劳动密集型涉农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显著。这些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抗风险能力弱,建议政府在中小微企业贷款支持适当向这类企业倾斜。另外,充分利用保险和专项补贴等手段,对涉农企业停产造成的损失进行一定的补偿。政府鼓励银行减收涉农企业的贷款利息,实现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承担风险、共渡难关。再其次,建议当前非常时期,商业、海关质检等管理部门优化公共服务,对涉农企业境外经营所需的种子、农机等生产资料的出口审批流程要简化。另外,要鼓励协会、商会和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协调上下游供应链的资源,整合生产能力,尽可能降低因停产和延期复工造成的订单损失和市场流失。最后,疫情下的舆情引导要注重信息整合和有效传播。科学、透明地报导疫情发展,及时、准确传递应对措施有助于改善内外部环境,特别是国际环境。(宣传部、新闻中心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