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入烟雨杏花的柳永

期次:第529期       查看:78

本文介绍了柳永的生平事迹和词作风格,他一生追求功名,爱抚百姓,虽然风月浪荡,但至真至情。他的词作拓宽了词的领域,一往而深。


或许你曾听闻“风月浪子”这一名号。不知是扬州的无边风月铺叙了那浪子的意气,还是汴京盛景点染了他的风华,他似乎一直翩跹于风花雪月间,吟咏着那些兴发与感动。有人赞他风流倜傥,有人贬他浮艳狂浪。嬉笑怒骂,各成一词,他却自是千古风流。这“风月浪子”正是柳永。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似乎总是他最肆意的风流。可从细处窥视、向深处挖掘,那些被人贬损的浮表之下,一直安放着他那不足为外人道的真性情。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少年时的柳永意气风发,咏唱无边胜景。他精通音乐,又善填词,当时众多歌妓纷纷慕名而来,与他词曲相和,借一曲《望海潮》, 幕后词人“柳七”就这样走进文人士大夫的视野。赏遍钱塘盛景,少年自信从容,且行且歌。杭州、苏州、扬州……奔赴科举之途亦有无限兴味,“美人才子,合是相知”灵动而富生气,“露花倒影”唯美,“蓬莱清浅”静好。都说柳词婉约,可少年时的柳永并不知愁滋味,其词反而颇具唐人气象,飒沓流星般摹出一番“隆宋”来。时人总以陈词滥调贬损之,可掩藏于后的是实实在在的少年意气。史实印证,其“俗”更是带动宋词走向了“雅俗共赏”的道路,何不能誉之为可敬之举?

因谱写俗曲,当权者也对他挫辱连连。一句“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如晴天霹雳。柳永回首十多年来科举的接连失败,只得一语“奉圣旨填词柳三变”便痛别汴京。风月浪子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为了逆旅行人。“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八声甘州》回荡,心凄凄,意怅惘。

相聚离开总有时节,没有什么能够永垂不朽。功名难离,可对这位风流才子而言,这里的人更难割舍。寒蝉凄切一番长叹哪留半分狂浪?只余一片深情纵流古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更是被王国维列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第二重境界。情谊难舍,真心实付。凡论此情,似乎再也难冠之以“逢场作戏”的戏言,而是从心间吐露而出的肺腑之语。“人面桃花,未知何处。”曾经的浅斟低唱是真的,如今的凄婉深沉也是真的。

时间如荷叶上的水珠一泄而过,仁宗亲政,柳永的仕途迎来转机。“自古凄凉长安道”终于等来了属于柳永的入仕之音。柳永历任余杭知县、定海盐场监官、华阴知县,外人看来他的仕途升迁无望,只是凄凉。可据地方史记载,他在余杭、定海两地均被列为“名宦”,抚民清净、安于无事,深受百姓爱戴。“鬻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一首《鬻海歌》足以洞见其悲悯的情怀。

然而年少时莺燕环绕的名声始终牵绊着他的仕途,他并没能凭借为官的才能仕进。最后十年漂泊羁旅,凝一曲《戚氏》尽诉酸涩哀愁。“归云一去无踪迹,狎兴生疏,酒徒萧索。”真心茫茫,究其一生,只散入烟雨杏花。风月浪荡不假,可他至真、至情。他延拓视野,开创了独属于词的新天地。他于烟雨中酝酿情愫,一往而深。他终身追求功名,爱抚百姓……

他是柳永。且看落花烟雨,真情显,风流去。

(文 / 保险学院 2022 级精算 王飒逸)

报刊导读